各国外交官齐聚北京电影学院,感受中国电影魅力

2025-04-01 09:27:08

近日,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大使和高级外交官齐聚北京电影学院,参加一场由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市外交人员服务局联合举办的文化沙龙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促进国际交流,加深外国外交官对中国电影行业的了解。黑山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丹妮拉·杜尔迪奇·戴迪克(Daniela Durdic Dedic)也参与其中,她与80多位各国外交官一同参观了马面裙展览,并被中国传统服饰之美深深吸引。

活动期间,外交官们兵分三路,一组参观了马面裙展览,感受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一组在配音工作室体验了电影配音的乐趣;另一组则在影院观看了电影短片。

戴迪克女士在中国工作已超过三年,曾担任临时代办。她告诉《中国日报》,她参观过许多“宏伟而有趣的历史文化场所”,但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她的丈夫是一位记者,也是成龙、洪金宝等中国功夫巨星的影迷。得知她要参观电影学院后非常兴奋,还问她能不能带女儿一起去。

戴迪克女士的姐姐是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曾参与多部大片制作。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长大,戴迪克从小就对电影充满热情。她曾在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的一家剧院担任业余演员,并在大学期间因在戏剧中担任主角而获得多个奖项。

2006年的电影《面纱》让戴迪克对中国有了初步印象。这部由英国女演员娜奥米·沃茨主演的电影主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风景如画的历史名城拍摄。“这部电影展现了美丽的风景,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山区村民的生活。这就是我在来北京之前对中国的了解。” 戴迪克回忆道,并补充说,电影就像一扇窗户,让外国人了解遥远的国家及其文化。

活动中放映了一部关于导演谢飞1986年感人电影《湘女潇潇》的纪录短片。这部电影是第一部在美国发行的华语电影。戴迪克表示,她认真观看了这部电影,并注意到它对湖南省典型乡村景色的刻画,灰瓦白墙的房屋沿着葱郁的山丘排列。

这部电影改编自文学大师沈从文1929年的中篇小说《萧萧》,讲述了旧时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纪录片跟随谢飞导演回到40年前拍摄这部电影的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

当被北马其顿驻华大使萨什科·纳塞夫问及人生意义时,谢飞导演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探索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对他来说,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在电影学院教书育人、拍电影,以及在出国旅行期间与观众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周志强表示,电影作为光影艺术,是情感和思想的桥梁。“它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界限,连接了不同的文明。” 她表示,希望此次活动能够加深外交官们对中国电影和文化的理解。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胡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在培养影视行业青年人才方面的努力,以及中国如何致力于创作国际水平的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俞剑红告诉《中国日报》,学院精心挑选了三项活动。除了马面裙展览外,其他两组外交官分别参观了配音工作室,并观看了23分钟的电影《我的朋友》,这是一部关于一位退休兽医和一个热爱足球的男孩的感人故事。这部电影由学院的学生制作。

俞剑红补充说,学院平均每年制作50部电影,其中一些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他希望这些融入中国美学和价值观的由学生创作的作品能够影响更广泛的国际观众。

塞舌尔驻华大使安妮·拉福蒂纳表示,此次活动为各国外交官与中国电影人才交流观点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未来的合作。